#谷丰计划# 大豆菌核病,一种真菌性病害,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的大豆种植区,基本都有发生,该病害从苗期一直到大豆收获都可发病,如果不提前预防和及时防治,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影响。
本篇内容,小帮手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大豆菌核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办法,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有所收获。
一、大豆菌核病的症状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地上部分,比如叶片、茎杆、豆荚等部位,会造成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
大豆刚开始感染菌核病时(苗期),茎基部会呈水渍状,颜色变为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整株大豆苗会发黄变枯,最终枯死,幼苗死亡。
叶片感染病害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病斑,颜色为暗绿色,随着病害的加重,病斑变大,形状为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仔细观察病斑,中间为灰褐色,周边为暗褐色,最终导致叶片出现腐烂,最后掉落。
茎杆感染病害时,在发病的部位也会出现水浸状的病斑,形状呈不规则,颜色为浅褐色,随着茎部由发病部位向上下扩展,最终导致茎杆折断,严重的整株枯死。
豆荚感染病害时,也会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的病斑,豆荚的内部和外部都会受害,导致不能正常结实,严重影响产量。
另外,不论是哪个部位感染病害,在湿度过大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棉絮状的白色菌丝,这点是判断菌核病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二、大豆菌核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大豆菌核病的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种子、病残体中越多,等到第二年温度、环境适宜后开始危害,成为侵染源。
1、种子
种子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当种子中携带有病菌时,等到播种以后,从出苗即有可能开始危害,另外,种子还可以成为跨区域传染的一种途径,当一个没有发生菌核病的种植区域,种植了含有菌核病病菌的大豆种子以后,当地也开始出现菌核病,进而大面积爆发。
2、土壤
病菌会在土壤中越冬生存,尤其是已发生菌核病的地块,田间病菌的数量会随着病害的严重程度增多,等到第二年,生存环境适合以后,成为侵染源,开始在田间大面积危害。
3、病残体
当田间已感染菌核病以后,田间掉落的叶片、杂草以及其他病残体,上面会携带有病菌,一方面病菌会在上面进行越冬,另外一方面,这些病残体会随着风、雨进行传播,进而感染更多的田块。
三、大豆菌核病的发病规律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的大豆,在感染大豆菌核病以及发生严重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以下几点,不仅容易感染菌核病,而且相对还比较严重。
1、阴雨天气比较多的区域,菌核病发生会比较严重。
2、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很容易造成大豆旺长,易感染病害。
3、种植过密的田块,由于互相竞争,加上通风性和透光性想对都较弱,易感染病害。
4、地势比较低洼的田块,容易有积水,易感染病害。
5、多年重茬种植的地块,大豆长势较弱,易感染病害。
6、由于虫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大豆有伤口的情况下,易感染病害。
四、大豆菌核病的预防措施大豆菌核病遵循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策略,从播种时就要开始预防,主要措施有以下4点:
1、轮作倒茬
当田间菌核病发生比较严重时(尤其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病),建议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3年以上,减少田间病菌的数量,能很好的起到预防效果。
2、抗病性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购买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在遇到病害发生时,和普通的品种相比,感染病害的几率以及严重程度都会有所降低。
3、清除病残体
在上茬大豆收获后或者本茬大豆播种前,针对田间的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出田外,建议在大豆收获后进行,掉落的叶片、茎杆或者是豆荚等,破坏病菌的生存空间,减少病菌的数量。
4、注意排水
当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有积水时,要及时进行排水,尤其是低洼的地块,不能让田间长时间有积水,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五、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办法当田间已感染菌核病以后,要及时打药进行控制,也可提前打药进行预防,如果田间有病害症状,越早防治越好。
目前市面上针对菌核病的药剂有多种,常见的如:多菌灵、菌核净、异菌脲、咪鲜胺、甲基硫菌灵、腐霉利等,根据当地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以及抗药性,间隔7-10天,可多次喷施,另外,还可选用以上互相复配药剂。
关于大豆菌核病的相关内容,小帮手就说这么多,从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办法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希望大家看完后,对于该病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种植过程中,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促进大豆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