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金证券
引言
基本观点
1、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特点和形势如何?
结构特点:从企业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存量就业人数远超国企;按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建筑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和教育行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从教育程度上看,2019 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含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成人高校,同时减去研究生招生数)占比最大,达到 1000万以上,是最应被重视的新增就业群体。
就业形势:预计今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在1300-1500万人之间,其中最大的就业人群仍来自高校毕业生。2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 6.2%,显著上升。整体看,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压力比较大。
2、在有限经济增长条件下,全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就业弹性的概念:某个行业或者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的就业人数,就 业弹性可以衡量就业对行业或总量变化的敏感度。
2009-2019 年,总量就业弹性逐渐增大,由 117 万人增至 220 万人,即 gdp 同比 每增加 1%,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由117 万人升至 220 万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gdp 总量不断增加,同比增加 1%的情况下,增加值更多,提供的就业更 多;第二,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工业、农业贡献逐渐减少。按照目前的弹性斜率计算,2020 年总量就业弹性有望达到 240 万人, 即每增加 1%的 gdp可以带来 240万人的就业。
简单测算:如果全年四个季度增速分别是-4%、5.5%、6.5%、6.5%(不考虑海 外疫情失控),那么全年增速在 4%左右,按照就业弹性系数 240 的假设,最终只能解决 960 万左右的就业。但如果考虑外需大幅下滑还将拖累gdp同比增速约1.5%-2%。因此,今年就业在有限经济增长条件下压力依然较大。
3、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如何?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常年偏低,增加值同比上升 1%能够拉动的就业较少。事 实上,第一产业存量就业人数是不断减少的,但增加值同比保持上升,原因在于生产效率提高。现阶段,依靠农业拉动就业无论是从弹性系数和发展方向上来看性价比不高,农业整体生产率低于工业和服务业,所以应做到保存量,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单位生产率提高。
第二产业 2014 年之前就业弹性系数较高,随后逐渐降低。但考虑到存量就业仍然较大(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因此是稳就业的基础。第二产业占存量就业 人数比重大,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达到 16%,疫情影响下通过拉动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保证存量就业稳定十分必要。但是现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偏低,应更注重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对产出的贡献,发展“工程师”红利和规模效应等。
第三产业将扮演2020年稳就业的重要角色。相较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整体较高,单位百分比的增加值变化,能够吸纳更多地就业,应成为政策上重点支持的产业。我们根据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进一步细分发现: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文娱、交通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这一点对有限经济增长环境下,如何更大限度稳就业有政策含义。
4、稳就业政策可能的五点方向
第一,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和制造业是存量就业人数最大的两个行业,要稳住这两大行业需求,防止失速下滑;第二,服务业近年就业弹性不断升高,细分领域中对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加大扶持力度的性价比更高;第三,以发放消费券等形式稳住消费服务业;第四,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保证其在疫情冲击下得以生存;第五,增加研究生、本科生扩招比例,或推迟毕业,从供给端减少新增就业人数。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失控、政府应对不当、行业影响过大。
正文
基本结论
引言:从2月经济数据和全球疫情演变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长为负的概率显著上升,全年经济增长翻番可能无法实现,稳就业压力显著上升。本文重点探讨了在有限的经济增长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就业相对稳定。我们认为,从行业和企业角度考虑稳就业可能是当前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1、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特点和形势如何?
结构特点:从企业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存量就业人数远超国企;按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建筑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和教育行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从教 育程度上看,2019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含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成人高校,同时减去研究生招生数)占比最大,达到1000万以上,是最应被重视的新增就业群体。
就业形势:预计今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在1300-1500万人之间,其中最大的就业人群仍来自高校毕业生。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6.2%,显著上升。整体看,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压力比较大。
2、在有限经济增长条件下,全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就业弹性的概念:某个行业或者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的就业人数,就业弹性可以衡量就业对行业或总量变化的敏感度。
2009-2019年,总量就业弹性逐渐增大,由117万人增至220万人,即gdp同比每增加1%,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由117万人升至220万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gdp总量不断增加,同比增加1%的情况下,增加值更多,提供的就业更多;第二,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工业、农业贡献逐渐减少。按照目前的弹性斜率计算,2020年总量就业弹性有望达到240万人,即每增加1%的gdp可以带来240万人的就业。
简单测算:如果全年四个季度增速分别是-4%、5.5%、6.5%、6.5%(不考虑海外疫情失控),那么全年增速在4%左右,按照就业弹性系数240的假设,最终只能解决960万左右的就业。但如果考虑外需大幅下滑还将拖累gdp同比增速约1.5%-2%。因此,今年就业在有限经济增长条件下压力依然较大。
3、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如何?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常年偏低,增加值同比上升1%能够拉动的就业较少。事实上,第一产业存量就业人数是不断减少的,但增加值同比保持上升,原因在于生产效率提高。现阶段,依靠农业拉动就业无论是从弹性系数和发展方向上来看性价比不高,农业整体生产率低于工业和服务业,所以应做到保存量,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单位生产率提高。
第二产业2014年之前就业弹性系数较高,随后逐渐降低。但考虑到存量就业仍然较大(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因此是稳就业的基础。第二产业占存量就业人数比重大,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达到16%,疫情影响下通过拉动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保证存量就业稳定十分必要。但是现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偏低,应更注重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对产出的贡献,发展“工程师”红利和规模效应等。
第三产业将扮演2020年稳就业的重要角色。相较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整体较高,单位百分比的增加值变化,能够吸纳更多地就业,应成为政策上重点支持的产业。我们根据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进一步细分发现: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文娱、交通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这一点对有限经济增长环境下,如何更大限度稳就业有政策含义。
4、稳就业政策可能的五点方向
第一,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和制造业是存量就业人数最大的两个行业,要稳住这两大行业需求,防止失速下滑;第二,服务业近年就业弹性不断升高,细分领域中对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加大扶持力度的性价比更高;第三,以发放消费券等形式稳住消费服务业;第四,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保证其在疫情冲击下得以生存;第五,增加研究生、本科生扩招比例,或推迟毕业,从供给端减少新增就业人数。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失控、政府应对不当、行业影响过大。
引言
从2月经济数据和全球疫情演变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长为负的概率显著上升,全年经济增长翻番可能无法实现,稳就业压力显著上升。本文重点探讨了在有限的经济增长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就业相对稳定。我们认为,从行业和企业角度考虑稳就业可能是当前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特点和形势如何?
1、我国就业的结构特点
按企业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存量就业人数远超国企。2018年就业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和个体城镇就业人数分别达到1.39万亿和1.04万亿,一共占到总城镇就业人数的56%以上,而国有企业仅占到13.2%,远不及私营企业和个人。然而,疫情影响最容易冲击到的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因此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是致力于让私营企业和个体存活下来。
按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建筑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和教育行业就业存量人数最多。按照2018年的数据,制造业就业人数最多达4178万人,建筑业2710万人其次。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和教育就业人数较多,分别达到1817万人和1735万人。其他行业整体就业存量人数占比较少,第一产业农林牧渔行业整体就业人数较少,仅为192万人。由此看来,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以及教育这四类行业是保证我国就业的基石,疫情影响下不发生大的波动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在海内外疫情的影响下,制造业和建筑业相关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因此对于这些行业中中小企业的关注显得尤其重要。
从教育程度上看,2019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含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成人高校,同时减去研究生招生数)占比最大,达到1000万以上,剩余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490万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64万,农民工240万人,因此最应重视的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如何?
疫情冲击下,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6.2%,较平均水平上升近一个百分点。而1-2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同比也大幅下跌至-38%。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们预计今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在1300-1500万人之间。
二、在有限经济增长条件下,全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我们在下文的分析中引入就业弹性系数来分析就业对行业或总量变化的敏感度。总量就业弹性指的是实际gdp同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的就业人数。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指的是行业增加值同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的实际就业人数。
总量就业弹性系数逐年增大。从数据上看总量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2019年由117万人增至2019年220万人。弹性不断增大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gdp量不断增加,那么再gdp同比增加1%的情况下,gdp增加值是更多的,可以拉动更多的就业;第二是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工业、农业对就业的贡献逐渐减少。从就业占比上看,2009年三大产业占比分别是38.1%、27.8%、34.1%,2018年三大产业占比分别是26.1%、27.6%、46.3%。第三产业占比上升非常明显,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gdp每增加1%,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
总量就业弹性受到gdp量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按照目前的斜率计算,2020年总量就业弹性有望达到240,即每增加1%的gdp总量将带来240万人的就业。
稳就业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我们简单做一个测算:如果全年四个季度增速分别是-4%、5.5%、6.5%、6.5%(不考虑海外疫情失控),那么全年增速在4%左右,按照就业弹性系数240的假设,最终只能解决900万左右的就业。但如果考虑外需大幅下滑,外需下滑大约拖累我国gdp同比增速1.5%-2%。(外需的拖累表现在两个方面,净出口方面,我们假设全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出现腰斩的情况下,今年商品和服务项贸易净出口大概比去年减少3000亿元,2019年99万亿gdp的情况下,服务和货物净出口对gdp同比的拉动是-0.3%。此外,从制造业角度考虑,外需可能拖累制造业投资10-15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30%,最终资本形成占gdp总值45%,因此制造业投资占gdp总值13.5%,最终制造业和净出口对gdp的拖累约在1.6%-2.3%左右;从生产端的角度考虑,出口交货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占比40%来看,工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总产值的32%左右,因此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gdp的12.8%,我们最后假设在15%左右,如果这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需求下滑至-10%--15%的话,最终拖累gdp同比大概1.5%-2%左右)。因此,今年就业压力仍然非常大,那么在有限的经济增长情形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就业相对稳定是本文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
三、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如何?
1、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常年偏低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常年偏低,增加值同比上升1%能够拉动的就业较少。事实上,第一产业存量就业人数是不断减少的,但增加值同比保持上升,原因在于生产效率提高。从数据上看,现阶段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负。从2005年开始每年新增就业基本为负,就业人数由2005年446万人减少至2018年192万人,但增加值同比为正。表面上的解释是随着就业人数降低,行业增加值反而上升。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导致单位就业人员产出升高所致。
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逐渐减小,依靠农业拉动就业无论是从弹性系数和发展方向上来看性价比不高,农业整体生产率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应该做到保存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单位生产率提高。
2、第二产业2014年之前就业弹性系数较高,随后逐渐降低
2014年是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的分水岭,此前就业人数正增长,此后负增长,但增加值同比一直保持正增速,原因在于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增加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形成贡献。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所需的就业人数水平普遍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2018年分别达到4178万人和2710万人。通过历史数据发现,2014年是第二产业新增就业的分水岭,2014年之前,每年新增就业为正,此后开始转负。而第二产业还能够保持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多以重资产为主,资本存量增加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集成效应以及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对产出形成了贡献,正如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产出的解释一样。
大致估算,我们得到2014年之前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以及公用事业的弹性系数分别是22.4,22.0,1.9,2.3,制造业和建筑业弹性系数较高,2014年之后第二产业弹性系数下降。因为产出较难分离出劳动力(即就业)增加对其的贡献,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数据大致进行判断。2014年之前,第二产业相关行业增加值对新增就业人数变化相对比较敏感,我们得到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以及公用事业的弹性系数分别是22.4,22.0,1.9,2.3。2014年之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新增就业人数转负,增加值同比依然为正,说明增加值的变动不能再带来很大弹性的就业增加。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较大,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从就业人数总量的角度来说,第二产业是稳就业的基础。疫情影响下,政府稳增长意愿上升,通过拉动基建和制造业保证一批劳动力就业是十分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总人数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开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因此政策帮扶带动行业增加值上升可能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就业弹性,应更注重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的提高,发展“工程师”红利和规模效应。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存量就业的主力,201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达4178人,占城镇就业总数(城镇就业人数口径是43419万人)的9.6%,建筑业占比6.2%,保就业首先要保证这两个行业存量稳定。但是,从就业弹性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制造业和建筑业提高单位百分比可能并不能带来像2014年之前那样的就业弹性。2014-2017年第二产业新增就业转负,但增加值同比仍不断上升,主要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导致钢铁、煤炭、有色等工业企业数量减少所致,供给侧改革后大企业得以保存,生产效率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显著上升,因此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上升。未来看,第二产业就业应更多在“质”的方向上考虑,逐渐淘汰低端产能,促进效率提升,发展“工程师”红利和资本积累的规模效应,巩固供给侧改革的成果。从“量”的角度考虑,就业仍以稳为主,防止再次出现产能过剩。
3、第三产业将扮演稳就业的重要角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第三产业占就业总人数的46.3%,达到3.6万亿人。我们认为,第三产业相关服务业可能成为稳就业的主力军。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占多数,是社会中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方。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是中小企业,以私营和个体为主,由于规模较小,相对大企业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疫情将造成更多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然而中小企业往往在社会中提供着更多的就业,2018年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和个体分别吸纳了32%和24%的城镇就业人数。本次疫情影响下国家稳就业需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使它们能够生存下去,安全度过这次疫情,稳住小企业的就业岗位。
第二,第三产业多为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人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具有就业弹性大的属性。服务业有不同的层次领域对应着不同的人群,从多样性来说能够满足各个阶层人群的就业需求,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专业技校还是中等教育毕业生来说,都可以在服务业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三,相较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整体较高,单位百分比的增加值变化,能够吸纳更多地就业。2017年数据显示,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就业弹性为正,而农业和工业多数行业为负,说明拉动同样1%的增长,服务业对于就业的提振明显是更高的。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计算机信息、金融和租赁的就业弹性较高。
从横截面数据来看,
进一步对第三产业细分,在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中,公共管理就业弹性系数较高,教育行业弹性系数较低。2017年公共管理的就业弹性系数最高,达到4.8,即公共管理每增加值1%,可以吸纳4.8万人的就业。而这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在全行业中也名列前茅,2017年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172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行业虽然就业人数存量大,但就业弹性相对较低。
在就业人数相对较小的行业中,社会保障和卫生、计算机软件、金融、租赁的就业弹性相对较大,科研、房地产、文娱和居民服务就业弹性较小,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的就业弹性为负。
所以单从近些年就业弹性的横截面数据考虑,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卫生、计算机信息科技、金融等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是要好于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交通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的。
从历史时间序列来看,
科技、金融类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较大,分化较为严重。其中,金融行业就业弹性在2016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房地产、计算机信息科技以及科学研究在2013年达到峰值,而计算机在近些年就业弹性有上升趋势,教育在2015年达到峰值,文化娱乐行业整体低迷。总的来看,金融行业是此类服务业中弹性较大的行业,计算机行业就业弹性现阶段整体有上升趋势,而文娱、教育、科研和房地产的就业弹性相对较小。
管理、社保类服务业近些年就业弹性系数逐渐升高,且整体趋势的一致性较高。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卫生、租赁近些年就业弹性系数上升明显。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公用事业管理就业弹性整体较差。
所以从历史就业弹性时间序列上考虑,对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的性价比是高于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文娱、交通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的。
四、稳就业政策可能的五点方向
根据前文对行业就业弹性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稳就业政策可能有五点方向:
第一,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和制造业是存量就业人数最大的两个行业,要稳住这两大行业需求,防止失速下滑。建筑业和制造业是所有行业中存量就业人数最大的两个行业,在疫情对内外需的严重冲击下,面临一定失速下行风险,2月经济数据中,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已下滑-24.5%。通过政府逆周期政策拉动基建、鼓励制造业投资稳住需求,保证一批劳动力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服务业近年就业弹性不断升高,可能是2020年稳就业的主要战场。细分领域中对公共管理、社保卫生、计算机、金融等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的性价比更高。无论是管理类服务业还是金融、科技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相关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都是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因此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例如对第三产业的税收适当减免等)对服务业相关领域进行扶持,性价比和弹性都是更高的。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服务业中也公共管理、社保卫生健康、计算机软件以及金融服务业等就业弹性是更高的,政策倾向可以更加明显。
第三,以发放消费券等形式稳住消费服务业。消费是民生之本,占支出法统计的gdp总值54%,同时也是各项衍生服务业的基础。现阶段疫情冲击下,消费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以发放消费券等形式刺激消费,带动相关服务业就业也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第四,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保证其在疫情冲击下得以生存。前文分析中指出,私营企业和个人对存量就业人数的影响较大,基本上占到50%以上,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也是稳就业的重要一环。
第五,增加研究生、本科生扩招比例,或推迟毕业,从供给端减少新增就业人数。2019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含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成人高校,同时减去研究生招生数)约108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490万人,二者对新增就业形成最主要贡献,因此对研究生、本科生扩招、或推迟就业就部分缓解供给端的就业压力。
风险提示:
1. 疫情扩散速度和范围远超预期,导致经济和社会活动受到重大影响;
2. 政府应对措施和方法不当,导致恐慌性情绪和预期混乱;
3. 部分行业受到负面影响远超预期。
来源:金融界网站